找到相关内容39461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初期佛教“识”之概念及其特点

    之关注,甚而视其为简易的问题(the easiest problem)。不只“蝙蝠”的问题,包括zombie可能性的假想,[87]以作为意识探讨的喻例,也会被视为是无甚意义的。这就好比追问说“一般人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873532.html
  • 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

    的唯识学,突出的一点是分唯识与法相为二门,这一分法尽管佛学界至今尚未公认,但其影响却不可小视。欧阳竟无居士认为,属唯识门的经论,有无著的《摄大乘论》,世亲的《唯识二十论》,天亲的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,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473545.html
  • 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——智者大师的唯识观(之一)

    摩提,魏云宝意,博瞻之富,理事兼通,诵一亿偈,偈有三十二字,尤明禅法,意存游化。”(大正50,p.429.1)   [4] 杨维中认为“唯识古学才是隋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的重要的思想来源”,关于何谓“...

    刘朝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5273558.html
  • 共业招感‧素食致祥

    bacteria transitioning into deadly diseases. 现在病毒已经转型并产生了,特别是极具爆炸性及危险形式的H5N1,要根除已经是不太可能,我们现在唯一能够做的根本方法...

    韦琪

    |共业招感#8231素食致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0873876.html
  • 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

    教义协助世间法律,以彻底的感恩报恩之心来面对每一个人,潜移默化地净化社会大众的心灵,从而共同创造社会祥和、世界和美、人民幸福的新生活。 5、无相欺而融合世界 释迦牟尼佛是倡导世界和平的使者。“战胜...

    觉 醒

    |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1773881.html
  • 弘扬佛教优良传统 共创和谐新世界

    不二 人际和顺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,佛教主张“自他不二”,就是从缘起法则观察人与人、人与社会的关系,认为每个人的生存都有赖于他人和社会,人与人互相依存,密切关联。佛教主张一种广大的平等观,讲“...

    李玉玲

    |弘扬佛教优良传统|共创和谐新世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3873892.html
  • 万金川:《中观论颂·24.7》在解读上的几个问题(1)

    实际上正是异  论者本身必将面临的难局,而主张「一切法空」的人,反而不  会遭遇如斯的困境。在龙树澄清自家「空性」概念的那几首诗  颂里(第七-第十九),其中富盛名的,自属论及佛陀二谛  之教的那三...

    万金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473946.html
  • 万金川:《中观论颂·24.7》在解读上的几个问题(2)

    。  页197  境」(jneya)的意思, 其中著名的用例,自属清辨在其着  作中对"paramartha"一词的分析。以《中观心论颂?思择炎》  第三章第二六诗颂的长行释文为例,清辨在对"...

    万金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573947.html
  • 何蓉:国家规制与宗教组织的发展:中国佛教的政教关系史的制度分析

    是,为什么这种剔除伪滥僧的事情会由政府官员来做? 僧团对此的反应如何呢? 因为对伪滥僧问题最为敏感的、利害相关的应该是僧团自身。在道安、慧远时期,就已经面临着僧众滥杂的局面,慧远在致恒玄书中指出:“...

    何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4973959.html
  • 湛然理具思想之探讨

    仅作摘要加以略述,其云:「初法尔故者,一切诸佛  法尔皆于无尽世界,常转如此无尽法轮」(同上?107下  ),「(四)为本故者,谓将欲逐机渐施末教故,宜  初先示本法,明后依此方起末故,是故最初说此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2874002.html